古時候造紙,都會在河邊搭寮汲水,
但河水又會不定時氾濫,
所以才會設立輕便、簡易撒退的工作場所,
由於工作空間和規模不大,
不用紙廠來稱呼,而叫做「紙寮」。
圍牆、看板上都能清楚看到造紙的步驟,
經過取材—蒸煮—漂洗--打漿—抄紙—壓紙--烘紙等流程,
一張紙才能完成。
圖片來源:廣興紙寮官網
廣興紙寮已是第三次拜訪,
這次在導覽員阿蜜姐的解說下更加有趣好玩。
「楮樹、雁樹和桑樹都是造紙的原料,
利用樹皮的纖維來做。
馬拉巴栗的根部用來天然的懸浮劑,
能用來控制水流速度,決定紙張的厚薄。」
「蒸煮過的樹皮纖維變得細白柔軟,
再用機器打成紙漿。
紙漿經過竹篩濾網就能形成一張豆腐紙,
再用細尼龍繩與其它紙張區隔開來。
師傅一天約能做200-400張。」
「堆疊的紙豆腐再用壓紙機經過6-8小時的壓制,
90%的水份會被瀝出來。」
「紙豆腐最後拿到烘紙區讓女師傅,
用松針刷配合100高溫蒸氣,
把紙烘乾。」
阿蜜姐講解時,我們聽得意猶未盡,
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又生動有趣。
之後參加抄白軸的DIY活動,
更能掌握造紙要注重的細節和樂趣。
完成的紙張可以100多個模具中,
選擇一個模具做拓印。
模具分祝福模,
印著招財進寶、恭禧發財、金榜提名等字句,
或是做圖畫模具,
可以找到史努比、櫻桃小丸子、哆啦A夢、…等卡通主角,
就連大悲咒這類的佛教經文都能拓印。
最後選了「永康」和「保安」
兩個車站結合的祝福語--「永保安康」,
做為掛軸拓印的內容。
在這裡,人人都能化身成為現代蔡倫,
做出專屬於自己的一張特色紙。
到了隔壁的紙文化館,能看到更多紙的原料和應用。
大象的糞便、我們常吃的洋蔥皮、香蕉株或吐掉的甘蔗渣,
都能做為造紙的材料。
不同的紙張有著迥異的用途,
在書法家大筆揮毫下,
用楷書、草書、行書、…等不同字體,
創作成了一幅幅的詩詞畫或個人心境寫照;
紙不但能寫能畫,還能拿來吃,
用蔬菜水果纖維打的紙漿做成的紙,
能用來包泡菜吃,
獨一無二的吃法令人躍躍欲試。
官網:https://www.taiwanpaper.net/
地址: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310號
營業時間:09:00—17:00,全年無休
電話:049-291-3037
門票:50元,可折抵店內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