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到菁寮和墨林兩村的旅遊中心索取觀光地圖,
在裡頭可看到無米樂社區的發展歷史和文化特色的影片
例如早期農家婦女除了下田幫忙農作外,
還會利用閒暇時間,
雙腳踩踏滾動石球將三角藺草壓平,
再編織成環保購物袋販售,
幫忙丈夫分擔家計。
活動中心後面的荷蘭井是當地居民取水的地方,
一旁的石板用來洗衣服,
堅固耐用不易損壞,
保固十年以上。
隔壁的民宿展示農家用品,
像是廢棄的腳踏車、噴灑農藥的鐵桶、童養媳洗衣池、
裝著嫁妝的竹籃和扁擔.....,
最受歡迎的當屬輕軌板車。
小朋友試圖水上行舟,拿著竹桿撐地划行,
車子緩緩前進之際,臉上的笑容不曾停下來過,
一旁暗地出力的老爸,汗水不停地流下,
默默幫助孩子完成米粒般的夢想。
大紅花布懸掛半空中遮陽,
花俏的斗笠高掛紅牆上點綴,
運用花布做成的手提袋、包包等周邊商品任君挑選。
想體驗農家生活,那就來碗「割稻飯」。
早期農夫人力採收,並不像現在的採收機,
車子開過去一掃而空,跟著後頭的小鳥還能分杯羹,
於是農忙季節時么喝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來幫忙收割,
工作完後,準備豐盛的菜色,
宴請大伙吃感恩完工餐,
感謝他們來用"換工"或"伴工"方式付出的辛勞。
坐在竹椅上,
阿姨提著用花布蓋上的竹籃送上飯菜,
大大的碗公裡裝著菜脯蛋、爌肉、青菜、筍干、花生、豆腐等,
一碗割稻飯100元,冬瓜湯和冬瓜茶免費喝到飽。
邊吃還能邊看無米樂紀錄片,
裡頭有崑濱伯和太太鬥嘴的片段,
其中倆人對彼此身材的調侃更是爆笑有趣。(以下請翻成台語念)
崑濱伯:「你看你肚子這麼大一個。太胖了啦。 」
太太:「你呢,瘦巴巴的,屁股卻那麼大一個。 」
「肚子那麼大,也不長到胸部去!」 崑濱伯一記重拳的出手。
「夭壽喲,這有沒有錄進去啊」太太趕緊問攝影師。
北勢老街因位處台南和嘉義的中繼站,
是過往的旅客休息住宿的地方,
商業貿易興盛商家林立,
生活用品應用盡有,
連婚嫁用品也能一次在這裡買齊,
故又稱做「嫁妝街」。
目前街上僅剩幾家商店在營業,
醬油店的滷豆干、豆腐都很入味,
還兼賣古早味的零食,
如跳跳糖、巧克力球、梅餅,
彈珠汽水最受小朋友喜愛。
店外放置的用具,
如三人同腳走路的遊戲木板、
考慮平衡感的踩高蹺、手腳並用的踩牛奶罐,
都忍不住讓人童心一起玩到忘我;
白髮蒼蒼的婆婆獨自一人顧店,
精神奕交的招呼路過的遊客,
賣著五顏六色的小枕頭、手提袋。
老伯坐在店前打瞌睡,
門口的竹椅被搬空也渾然不知吧;
冰店的創辦人去世,太太行動不便,
停業一年多,
多虧銀行退休的女兒回來接手,
冰店才得以重新開張,
我們才能有這機會歇歇腳,
在大熱天吃到古早味的冰淇淋。
雞蛋牛奶冰、紅豆牛奶冰、紅茶、冬瓜茶、香蕉冰等,
都是店內的招牌。
「老闆娘。」我揮手叫著。
「怎麼了麼?」老闆娘有點慌張。
「沒啦,吊在半空中的鐵桶是做什麼用的?」 我好奇的提問
「裡面放零錢啦。」
「為什麼不放在桌上?」想把事情搞清楚的繼續追問。
「一來想節省空間,二來避免讓小偷有下手的機會,
店裡己經有兩次遭竊的不愉快經驗了。」
社區的婦女組成茄芷阿嬤手作工坊,
用三角藺草為材料,以純手工做成文創商品,
像是提袋、筆筒、扇子。
「這是做什麼用?」抱著baby的太太手指著一綑藺草
「這是按摩捧,用來敲打手臂或背部,減緩肌肉酸痛。」阿姨解釋
「是哦,還可以有其它功用。」牽著女兒的先生表示意見。
「還可以做什麼?」太太好奇轉頭。
「小孩不乖,可以當成愛的小手。
老婆不做家事、不聽話可以用來打屁股。」
老公自顧自的笑開懷。
走進崑濱伯的家,
大大的總冠軍木扁額高掛牆上,
身為農夫,種植的米得獎,
無疑是一種肯定與榮耀。
豐昌米店主要販售白米和花生,
崑濱伯母已經退休,坐在一旁督促,
家人圍著竹篩一顆顆的剝掉花生殼。
慕名而來的遊客,人人至少都買一包白米,
有的甚至抱了二袋
相較於沒天良、黑心肝的頂新集團,
大家信任崑濱伯的人格、
栽種的技術及正正當當做生意的老實人,
買的放心,吃的安心,無毒一身健康輕。
車程不到十分鐘的後壁農會正舉辦「台南好米嘉年華」,
選用農會後方的農地,栽種不同品種的稻子,
以黃、綠、黑三種色調搭配
創作出一幅以開心老農、母雞帶小雞、足印和穀倉的農村生活畫。
站在四樓俯瞰,那畫面如同徐志摩所說---「數大便是美」 。
同樓層也展示利用剩餘的稻桿,創作出的裝置藝術作品,
像是表情逗趣的恐龍、驕傲的獨腳仙、悠游自在的魟魚等;
而光華高中設計科的同學更是發揮創意,
將個人設計的服裝與米食料理分享給大家,
其中為遊客畫肖像,
稱作「似顏繪」的服務,
畫作作每張100元,
需10-15分鐘才能完成,
很多爸媽帶著小朋友排隊等候。
二、三樓有東山咖啡、畫上財神爺的紅柚或冰糖醬鴨商品可選購,
也可報名參加稻草筆DIY的活動。
三天連假不想出遠門碰到人擠人的逛街人潮,
又想外出走走的人,可以考慮到此一遊,
鄰近的新營、柳營和
無米樂社區官網 http://www.wum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