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祭祖迎神—刺豬祭—請貝神祭—驅魔祭—團獵祭
芋頭,甲仙聞名全台的特產,
當地區公所特別將甲仙大橋彩繪成淡紫色,
凸顯出甲仙的農產品。
進到祭典會場前的索阿紀吊橋,
寬度僅能容許一台小轎車經過,
車子開上吊橋時要小心後照鏡,
不少人的鏡子都擦撞到橋墩。
會場外十幾個攤位,
霸王牛排、臭豆腐、吉拿富、香腸、冰淇淋、啤酒、…
美食和冷飲令前來的遊客都能盡情吃喝玩樂。
祭場內規定的禁忌務必遵守,
如小黃、小黑、…等寵物想進入都被阻擋在外,
男子會所的營火不能熄滅,
身上物品要穿戴好切勿掉在地上,
免得招來厄運,
……….
聖貝祭的會場能看到阿里山鄒族和台東布農族的人前來祝賀,
也藉此聯繫交流彼此的文化。
男生頭上帽子共插5根羽毛,
左右兩根是老鷹毛,中間那根是帝雉的。
胸前掛的小皮袋用來裝火柴,
身旁的老伯戲稱說也可以放香煙、檳榔、…
女生頭上插的公雞羽毛髮髻,傳統用豬肋骨再黏上羽毛,
近年改以藤條替代豬肋骨;
拉阿魯哇族由四個社組成,
從服飾上能分辨他們的身份,
白色上衣是美壟社,淺藍是排剪社,深藍是雁爾社。
整個祭典活動的靈魂人物---游仁貴老師,
負責活動的進行與文化的傳承,
每項祭儀進行時,男子們都會將手伸進酒甕中,
高舉手向神明宣告儀式開始,女生進入祭場時,
則需拿起地上的束棍吶喊。
原本六天的祭典濃縮成一天,
精華版的聖貝祭,
內容豐富多樣,獨具原民特色。
初祭開始,
祭儀人員到各家蒐集小米酒倒入酒甕做為酬神的禮品,
薪柴生火象徵部落生生不息,
燃燒後的碳灰如同道教的平安符,
在驅魔祭時灑在家門口驅邪避凶。
刺豬祭,
一隻黑山豬被扛到祭場,
雙腳被綑綁哀號的叫著,
兩名勇士各拿一支長芧壓住牠的脖子,
防止牠掙脫亂動,
刺刀手看準時機朝心臟刺進去,
頓時血濺滿地,
再以番刀將豬頭剁下,
用竹片穿過吊掛在會所裡。
真實血腥的畫面,
令很多女生都不敢直視。
現場認識的退休蔡老師說:
「去年參與盛會時,
山豬重達100多斤,動保團體抗議後,
今年只好派小豬仔出來壯烈犧牲。」
請貝神祭,
游老師將貝神請出甕中,
以酒槽洗滌,
灑向空中讓族人撿拾,
聰明神、守護神、狩獵神、狀元神、…等12位貝神,
各自擁有不同的法力能賜與族人力量,
因此能搶到貝神的人會好運連連,
像是到台積電面試被入取,
考試第一名,
出外打獵捉到大山豬,
最特別的是還有「驅懶神」,能趕走你身上的懶惰蟲,
督促你用功讀書或勤勞工作。
據正在為台北原住民部落大學解說的小妹描述:
「從前貝神並不像現今這麼容易捉到,
會四處亂跳亂飛,得真正有福氣的人才能撿到貝神。」
驅魔祭,
成群結隊的族人衝向樹林中,
回來時手上拎著一顆紅色人頭,
放進祭屋裡,游老師雙腳跪地唸著咒語,
族人們雙手互握弓箭唱歌跳舞,
再手持弓箭依序敲各家屋的門柱,
婦女們將碳灰灑向空中,
驅離閒晃在附近的妖魔鬼怪,
祈禱今年,身體健康,運勢平安。
團獵祭,
弓箭手在四個角落朝空中射出點火的弓箭,
族人們跑出祭場,
回來時抬著斷頭的壯碩山羌與兩隻山豬,
婦女們準備小米酒、肉乾、吉拿富、…等豐盛料理迎接歸來的勇士們。
大口吃肉,大口渴酒,
熱鬧歡欣的氣氛,頓時將祭典帶到最高潮,
所有族人圍成一圈,
游老師手持聖物賜福給每位族人,
希望大家都能獲得祖先的庇佑與神明的守護。
*補充
據參加2/28祭典的人轉述:
下午的趣味競賽,
由於參賽隊伍集合速度過慢,
大家都姍姍來遲,
幽默的主持人乾脆改變比賽規則:
「現在參賽人員只要在起跑線集合完畢就算獲勝。」;
穿脫族服比賽時也開玩笑的說:「你們知道怎麼要脫衣服比較快嗎?
就是男生幫女生脫,女生幫男生脫。」雙關語的說詞逗得大家心花怒放。
延伸閱讀:
地址:高雄桃源區高中里美壠部落
舉辦時間:2019/02/28(四)—03/01(五) 08:00--16:00